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对中医药事业而言显得特别重要且紧迫。中医要继承,不继承于国于民都不利;中医要发展,不发展“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境不久就会显现。日本提出要与我们抗衡等,不就是实际的例子吗?那么如何来实施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呢?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中医的百年风云激荡和中医自身部分不足,对实施可持续发展应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思想准备,难度大、困难多,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必须从政策及措施的层面上提供可供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党的中医政策,加速为中医立法。党的中医政策是中医药事业得以生存、发展的政策保障,党的中医政策是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大前提和中国国情的大背景下制订的,既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弘扬国粹。因此理解中医政策不能断章取义,应完整、准确、全面。其实质内容是(1)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肯定其科学的定位价值;(2)在强调“中医不能丢”的前提下,提出“中西医并重”的方针;(3)在鼓励百家争鸣的前提下,鲜明地提出了“团结中西医”,甚至可以理解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来发展中医;(4)按照小平同志理论,为中医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5)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是三支同等重要的队伍,不要混淆,张冠李戴。由于中医学科的专业性和时代环境的特殊性,要保护中医、发展中医,应充分利用中医药的资源优势,现在全国十多个省制订了中医发展条例,中医界应当呼吁:加速为中医立法。
(二)制订中药产业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入WTO后我国中医药市场将与国际市场接轨,竞争也更激烈,因此放宽限制,面向市场,制订有利于开放流通的中药产业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国中药传统的剂型有膏、丹、丸、散、饮片等,而我国医药界(包括政策部门)却采用管理西药的办法来管理中药,基本上未经药品监督部门批准的(饮片除外)都按假药论处,与中医传统剂型相悖;而且美英相对政策较宽,日本对经方免临床验证,可以制成成药在市场流通;中国的中成药进入美国市场,只要通过FDA申报(约半年时间)即可按保健食品在市场上流通,而我国申报一个保健食品约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药食界限不明,且又十分严格,并且经费昂贵,这实在不利于中医药发展和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利于以药带医走向国际的大趋势。相反,导致“洋中药”长驱直入,中成药进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认为:只要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五方便”(服用、生产、运输、携带、保存)的中药都应允许不同剂型迅速拓展市场,这样有利于国际竞争,否则“洋中药”将更加在国内泛滥。
(三)合理使用,保护中医药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的中医药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中医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尤其是如包括《五十二病方》等古典医书和珍本、善本等统一利用、规划和管理,应当有相适应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资源保障,提高其使用率。
(四)加大中医教育的投入和中医教育的改革,真正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现行的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质量、教育方向、导向方面和培养学生思维上都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如在校学生没有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也没有继承学术和创新的理念,加上教育机制不利于真正掌握中医理论体系,这是亟待要加大力度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背离中医人才培养规律,应采用特长选拨、导师传授、基础教育、经典学习、临床实践、古文献诸学科训练等方法结合的教育模式,使中医教育培养出高水平基本功扎实的中医人才,中医的继承和发展就有希望。
(五)构建中医学术评估体系十分必要。中医自身的评估体系只能按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去制订。构建学术评估体系,目前可着眼于:1、四诊诊断标准的客观化;2、科研成果鉴定的标准化;3、证的客观指征规范化;4、课题选题设计合乎中医逻辑及体系标准化;5、中药质量监控体系规范化;6、其他相关的指标体系等等。这就扩大了中医的生存空间,也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建立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制。目前以课题招标作为唯一的经济机制(不包括上级人头拨款等),而招标人不能真正从提高中医学术和提高疗效来进行设计和选题,这些无疑制约向学术深层次的发展。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制十分重要。我们认为其经济机制应着眼于:1、源头创新的投入;2、证的规范和评估体系的客观化;3、推进医疗市场的产业化;4、中医药资源的开发;5、中医自身理论的创新(与企业合作);6、政府投资(补贴)和调控。
21世纪生命科学正酝酿着新的突破,预计未来30年内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起源对于演化的知识将产生革命性的进步。毫无疑问,要保证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必须与现代科学交融,而这种交融要保持中医主体理论体系的精华并在构建新理论时取得前所未有的升华和突破。如中医在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基础上提出了肝主升、肺主降的协同升降浮沉的人体基本运动系统,并且进一步提出人体昼夜运行“五十营”即一昼夜运行五十周年,现代观察到人体的“钙库”一昼夜周转40~50次,肾脏一昼夜对人体周身血液过滤50~60次,这说明,古代中医对人体体液运行观察的精确程度。这个例子说明融入新知以阐明中医理论科学内涵,并进而升华为新的理论,是创新的必要。它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以及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等都会启迪中医在源头创新上起很好的作用,但这不局限实验研究的“实证”。我们深信,“科学没有国界”,中医也没有国界,不带任何偏见和固执只知执着追求真理的现代科学工作者将首先在中医源头创新中摘取丰硕成果,这一点请拭目以待。